计算机学院教师参加计算机“101计划”核心课程建设暨集体备课工作会
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,进一步推广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(计算机“101计划”)建设成果,推动教学资源应用选代,深化课程教材改革,加强校际互学互鉴,推动计算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,计算机“101计划”工作组定于2025年7月9-11日在银川召开“计算机‘101计划’核心课程建设暨集体备课工作会”。广东东软学院计算机学院杜晓辉老师、陈颖璐老师作为第四批教材试点应用项目前往银川进行了结项汇报。
本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,推广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(计算机"101计划")的建设成果。会议聚焦智能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,围绕12门核心课程开展师资培训与集体备课,吸引了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、高校计算机学科负责人等数百名代表参会。
开幕式上,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侯永峰同志在上午的开幕式上强调"101计划"是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。随后的特邀报告环节,计算机科学家、教育家,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hn E. Hopcroft围绕"Improving CS Education in CHINA"展开深入探讨。
同时,在大会上,还为前三批优秀试点项目颁发证书,计算机学院共有三位老师在前三批试点中获得优秀试点项目,分别是李晶老师的《软件工程》,李小峰老师、李晶老师的《计算机导论》,罗泉老师的《计算机网络》,并由杜晓辉老师代为领奖。
7月10日下午,会议分会场举行了分组观摩与集体备课,广东东软学院计算机学院杜晓辉老师和陈颖璐老师分别在105教室和109教室进行了结项汇报。
杜晓辉老师就《操作系统》进行了结项汇报。汇报中指出,以《操作系统》课程为核心,重构计算机类核心及方向课程体系,强化课程间关联渗透与前沿衔接,构建“三层贯通”能力培养链。以操作系统为枢纽层,深度融合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基础层能力,有效支撑并驱动应用层的高阶系统级应用能力建设,实现从底层原理到行业场景的顺畅转化。同时在课程中,显著提升实验教学地位,将其定位为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桥梁。通过代码编写与调试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技术能力,着力培养学生自主设计逻辑、解决协作问题、整合技术方案及主动探索问题本质的实践素养。
陈颖璐老师就《人工智能引论》进行了结项汇报。汇报中指出,作为应用型高校,广东东软学院计算机学院如何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理论、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基于学校定位和学情,对吴飞老师的《人工智能引论》进行二次开发,在理论部分保留了教材理论主线,简化复杂概念,同时打破传统章节界限,调整教材顺序。重点解构机器学习这一核心模块,并将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作为前沿技术的补充,由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引申到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CV、NLP、LLM、智能体等领域。同时作为应用型大学,课程组额外编写8个配套教学案例及6个实验案例,形成“实践案例导入-算法精讲-算法应用”三阶递进模式,将基础实验模块化,并增加进阶挑战,同时采用真实数据集,要求学生完成从数据清洗到模型部署的全流程,强化工程能力。最后分享了基于本课程,学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。
此外,7月11日,会议还组织了核心课程师资培训环节,12门核心课程分别组织专项培训。杜晓辉老师和陈颖璐老师重点参与了《操作系统》和《人工智能引论》两门核心课程的学习,通过参与计算机“101计划”核心课程建设师资培训,不仅获得了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和启示,也为得到了一个交流、学习和合作的平台,从而更好地赋能应用型大学计算机能力培养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