奋进百千万 | 外国语学院“非遗双语种子计划”夏令营精彩回顾
七月盛夏,万物昂扬,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委号召,投身”百千万工程“建设。广东东软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展了为期8天的“非遗双语种子计划”夏令营。以非遗文化为核心、双语教学为特色,将非遗技艺与英语教学巧妙融合,让孩子们在体验剪纸、醒狮等非遗项目的同时学习相关英语词汇,在非遗文化的浸润中增长见识、提升能力,也让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中践行使命,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。
开营启航:一场关于非遗的约定
7月7日,夏令营开营仪式如期举行。团队负责人吴卓霖向学员们介绍了这场夏令营的核心——“用双手触摸非遗,用语言讲述文化”。8天里,团队将以“非遗+双语”为纽带,走进醒狮、剪纸、押花、鱼灯、竹编、广彩、粤剧的世界,在动手实践与语言学习中,让非遗从“符号”变成“记忆”。每天解锁一项非遗技艺,搭配相关英语词汇学习与手工实践,从威武的醒狮到灵动的鱼灯,从精巧的剪纸到华美的广彩,让学员们在轻松的氛围中,开启非遗探索之旅。
课程时光:七项非遗里的学与做
8天的课程里,团队将非遗知识、英语学习与手工实践深度融合,让学员们在“学中做、做中学”,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语言的趣味。
1.趣味非遗课堂
醒狮课:从“lion dance”等词汇入手了解了醒狮驱邪纳吉的文化寓意,手工环节中,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醒狮团扇,狮头纹样与英文表达一同住进孩子们的心里。
剪纸课:“paper cutting”的讲解揭开了这项民间艺术的历史面纱,“scissors”等词汇在课堂中自然融入。学员们发挥想象,为自己的剪纸作品构思小故事,剪刀游走间,一张张彩纸变成了精巧的纹样,也承载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。
押花课:老师先通过“flower”等词汇,带领大家认识花卉,再讲解押花与压花的区别。手工时间里,学员们认真制作干花标本,还用剩余花材创作贺卡,在卡片上写下对父母的祝福,让押花成为情感的载体。
2.匠心童语传承
鱼灯课:“fish lantern”等词汇的学习,搭配鱼灯祈福纳祥的寓意讲解,让学员们对这项技艺充满好奇。他们亲手扎灯架、绘鱼鳞、缠灯带,当小鱼灯在手中亮起时,眼中闪烁着成就感的光芒。
竹编课:从“bamboo”的发音练习,到“挑一压一”的编织技巧学习,学员们从简单的风铃编起,逐步挑战团扇造型。竹篾在指尖交错,他们不仅掌握了编织方法,更体会到了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坚韧精神。
广彩课:“Guangzhou porcelain”等词汇的双语讲解,让学员们了解了广彩“金碧辉煌”的特色与海上贸易的历史背景。手工环节中,通过描线、填色、描金,素净的瓷坯在手中逐渐绽放光彩,传统纹样与童趣创意巧妙结合。
粤剧课:“Cantonese opera”的讲解,搭配粤剧视频展示,让学员们感受到岭南戏曲的韵味。他们用扭扭棒模仿粤剧发饰造型,弯折、缠绕间,普通的材料变成了精致的手作,也藏着对粤剧文化的喜爱。
手工作品展:从作品中见证成长
7月16日结营,团队特别举办了手工作品展,陈列中,鱼灯悬挂其间,广彩、剪纸等作品有序陈列,学员们化身“小小讲解员”,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。这些充满童趣的手作,让非遗以更鲜活的姿态呈现,也让大家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。
7天的积累,让孩子们收获了满满的成果。醒狮团扇、剪纸作品、押花贺卡、手工鱼灯、竹编风铃、广彩瓷坯、粤剧发饰……一件件手工艺品,是他们用心学习的见证,也藏着对非遗的独特解读。此外,学员们还录制了视频,用有力的话语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所学非遗知识,让语言成为传播文化的工具。
8天里,这场非遗之旅已在小朋友们心中留下印记,非遗不再是遥远的传统文化符号,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的手作、可以讲述的故事、可以记住的词汇。 虽然夏令营落幕,但非遗传承的脚步不会停止。未来,“非遗双语种子计划”将继续深耕“非遗+双语”模式,让更多人看到非遗。我们相信,这次种下的文化种子,会在未来生根发芽,也会让更多孩子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播者,让佛山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